THEY CO-CURATE, WE CO-DESIGN "DETOUR 2022: DESIGN AS ONE"

设计共同,听起来是一个宏大理想的展览主题,香港最大型的年度设计节deTour的策展单位告诉大家,设计共同其实是邀请大众参与和体验设计,当我们明白设计本身就是一件日常生活,随手可触的东西,要参与DESIGN AS ONE,实践起来并不深奥,人人可学。在展览开幕一个月前,我们与首次合作策划展览的MILK DESIGN创办人利志荣先生、专注于永续设计的KAY CHAN和擅长实验性创作的二人组STICKYLINE,讲一个关于他们共同策划、我们共同设计的deTour 2022。

 

(FROM LEFT TO RIGHT)

LEE CHI WING, KAY CHAN WAN KI

 

ROUNDTABLE WITH LEE CHI WING, KAY CHAN WAN KI, STICKYLINE, CURATORIAL TEAM OF DETOUR 2022

X:《MILK X》 W : LEE CHI WING K : KAY CHAN WAN KI S : STICKYLINE

X    :    deTour 2022今年将会是一个参与式展览。为什么“设计带来更多层面的讨论和参与”是如此重要?

W    :    今次展览有三个元素。首先艺术的角色是负责不断问问题,发掘可能性,探索新领域,不看重答案,强调思考过程;设计则着重答案;而体验式设计是经过体验而找出答案,让观众体验设计的过程。

 

S    :    三个元素的关系是密不可分,设计是需要开放性,有公众参与,所谓USER ORIENTED,不能够纯粹表达。

 

K    :    我们希望设计的光谱可以更阔,色容性更强。我认为艺术的角色亦是探索新意义,而透过艺术和设计,大众对相关的对象和议题能够寻找新意义和方向。

 

X    :    为什么香港在这个时候需要一个参与式展览?

S    :    deTour 2022将会成为大众的平台,有别于以往的单向定题,今次设计师化身成连结不同群体的叙事者,而大众则成为推动设计前进的参与者。我们尝试拉近设计和参与者的距离,你同我,都可以成为活动内容的一部份,或经历一次趣味满载的体验。毕竟大家已闷足三年。

 

W    :    疫情期间大家STAY HOME,的确闷在家中一段很长的时间,能够有一个FESTIVAL去CELEBRATE DESIGN,与大家分享自己想法是一件很开心的事。

 

X    :    过往三位都与PMQ合作过,今趟首次以策划人身份走在一起,最大挑战是什么呢?

W    :    时间是最大挑战。策展的时间很短,内容却如此丰富,涉及的层面很阔,议题很广,构成一个复杂的平台。

 

S    :    四个人一个团队,老实说,我认为大家都很贪心和颇有野心,所以过程中亦需要学习取舍和沟通,参展设计中有些探索语言,探索空间,探索政策,将展览作品归类和设计更好的呈现都花上不少心思。作为策划人,我们要快速去了解背景,并要站在他们角度看事情,从而再一同研究展品,别忘记今次有接近二十个单位,真不容易。

 

K    :    虽然我们三个都是PRODUCT DESIGN出身,钻研的领域和议题截然不同,在共议上有三种完全不同的声音,又奇妙地产生共鸣。这完美体现了设计共同,声音不同不紧要,因为通过沟通和分享就可以得出答案,这个经验非常宝贵。

 

S    :    这的确是设计共同的缩影。策展前我们互相认识,不过未真正合作过,不瞒你说,起初有些担心,未知最终是如何呈现,或会偏向哪种风格。其实如果没有任何一方,都不能成事。即使一开始没有一个实在的方向和分工,只知道朝着目标,边做边想边定方向,不停思考如何做得更好,在分歧差异间沟通,寻求出路,正正就是设计共同的精神。

 

 

W    :    你们认为我与你们之间有GENERATION GAP吗?

 

S    :    别说这些,完全没有这种感觉。其实我也不年轻…

 

W    :    反而我认为更有帮助,正因为大家来自不同年代背景,自然擦出更多火花。

 

K    :    注定我们三个专注不同范畴的设计师走在一起,就已经体现共同这个概念。

 

X    :    你们是如何碰撞交流,达成DESIGN AS ONE的共识?

S    :    可能你都略略看出我们三个的风格很不一样。尤记得头三次开会,我们走去行山,躺在西九的草地,一小时谈工作内容,四小时吹水,互相了解,深入探讨每个人对DESIGN的取向和看法。好像KAY曾建议我们分享喜欢的书籍,STICKLINE当然保持一贯作风,我们是不阅读书本的,但很喜欢两位的分享。

 

K    :    我确实尝试用不同的方法为设计今次的主题踏出第一步,例如利用不同的物件或媒介包括歌或书,分享个人喜好和看法。而最后如何共识DESIGN AS ONE,不如交给WING来阐述。

 

W    :    一开始我们已想用一种前卫一点又容易理解的设计方法来贯穿整个展览。我们也参考了以前的deTour,过往是由策展人,个人主义主导,所以今年尝试多方面合作,多方面参与。

 

S    :    过程就像上了一个密集的设计课程,去EXPLORE各式主题。当凝聚了气氛,大家大概开始感觉到是什么一回事,集腋成裘。很难界定IDEA是属于某一个人的,或者是谁先提出,而是有人想到A,大家意见交流,变成B,变成C,再慢慢走向今日的方向,DESIGN AS ONE。

 

W    :    我们并不想要观众参加设计,观众只需要“讨论设计”,“参与设计”,自然就产生正面的效果。

 

K    :    有见及此,好多人都觉得设计是一种遥不可及,存于一种很冷冰冰的状态,我们不希望误解加深。其实设计是生活中随手可得,常可触碰,不是高深莫测的。好像茶餐厅的餐牌菜单,充满设计元素,足以引起深层讨论,融入生活,思考生活。

 

STICKYLINE (SOILWORM LAI & MIC LEONG)

 

X    :    今次国际单位是DOMESTIC DATA STREAMERS,一同探讨时间。我相信时间是一个充满趣味性、刺激思考和拥有不同面向的题目。

K    :    YES!这个设计分为两部份,第一部份探讨如何使用时间,第二部份思考主宰美好回忆的时间有什么好和不好的地方,而好的地方又存在什么元素,种种问题都开放给大众思考和参与。我个人好喜欢这个议题,早前看NETFLIX一部关于波兰雕塑家的纪录片(STRUGGLE: THE LIFE AND LOST ART OF SZUKALSKI, 2018),雕塑家STANISLAV SZUKALSKI的一句“TIME IS DECISION”让人意会时间是作选择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考虑要素。这个是一个UNIVERSAL TOPIC,一同探讨。

 

W    :    时间分为过去、现在、未来,并提出不少假设性问题,例如假设一天有二十五小时,你会如何运用多出来的时间,目的是思考如何运用时间。

 

X    :    假设一天多出不只一小时,你们拥有第二个人生,不做设计师,你们会当上什么职业?

K    :    很难想像…… 我会做工艺或者创作。

 

S    :    建筑师(SOILWORM),雕刻家(MIC)。

 

W    :    想做一个哲学家,好像好青年荼毒室的盐叔一样。

 

X    :    除了国际单位,FEATURE EXHIBITION亦非常精彩。

K    :    正如刚刚提及,我希望大家能认识设计的多面向,所以尝试把设计光谱拉得愈远愈好,在资源和时间有限的情况下,挑选了四个CURATORS’ CHOICE。我特别留意经常被无视的议题或者对象,例如是食物和声音,那些日常生活中常出现却被忽略的东西都被会呈现在deTour 2022。

 

X    :    ADELAIDE 的食物设计其实印象深刻。

S    :    几年前认识ADELAIDE,已知道她很有想法,后来她的发展就非常厉害了。KAY不时强调扩阔议题的重要,因为设计不但可以解决问题,也能够探索可能性。如果把食物或者FOOD EDUCATION加上设计,也非常贴题。我提名她的时候,才发觉原来大家都认识她。很多香港人觉得设计是一个专业,但不代表是一种碰不到的东西,可能大家惯用传统的分类方法,有GRAPHIC DESIGN、有INTERIOR DESIGN、有PRODUCT DESIGN、有FASHION DESIGN,林林总总,跨界别的出现就打破了一切框架,FOOD DESIGN就是很好的例子。从ADELAIDE的作品中,在工业化及经济社会背景下纪录牧牛一生,以及宰后被制作成食物及加工品过程,而牧牛这一生走过来的生命当中亦出现由人类设计的工具。不论是所用到的实用工具,还是ADELAIDE展示作品提出问题的方式,都是充满着设计,值得探讨。而今次deTour 2022,我们希望入场参与者明白到牧牛怎样走过一生之余,也会透过从收集大家的行为的数据而制作出不同产品。

 

X    :    非常让人期待。也想听你们分享与邻里关系研究所 (NIL) 的合作契机。

K    :    deTour是PMQ每年最大型的设计展,PMQ成为中上环其中一个最大型的创意摇篮,激发我们思考这个展览与中上环邻里的关系,于是邀请旨在研究共融性的伦理身份和社区的NIL参与其中,发掘并谈讨这个议题。在前期时候NIL会于中上环一带以POP-UP形式接触大众,制造PUBLIC ENGAGEMENT,做问卷调查,了解大家对这个社区的观感和看法。从调查结果得出性格分类,在数百人的数据挑选当中一百份数据,呈现于2022年的deTour,探索数据的定义,并加入人性化,把DATA转换成装置艺术。参与者主动发掘性格背后的故事,它们都蕴藏动人的细节。

 

X    :    所以这与单纯DATA COLLECTION有很大区别。

S    :    可是不少人会这样混淆。其实数据不只是数字,背后是活生生、每个人的故事,你和我,的纪录。设计是以人为本,以人的角度去看这些数据,发掘可能性,亦有INVOLVE公众参与。

 

K    :    同时都可以呼应访问的第一个问题。刚才提及为何艺术设计的参与式展览这么重要,让DATA推演出更多可能性,提出问题,思考DATA对自己有什么意义。又好比今次与香港知专设计学院传意设计研究中心 (HKDI CENTRE FOR COMMUNICATION DESIGN) 合作,设计题目为“买定唔买?物靠包装!”,利用消费过程带出CARBON FOOTPRINT,寻找这些数据对自己的意义,与单纯DATA COLLECTION形成很大区别。

 

W    :    现在的设计变得很复杂,亦没有所谓一件产品可以解决全部问题,很多时候,要结合人的行为,在提问的过程,让观众变成参与者。

 

S    :    当设计师了解到冷冰冰数字背后代表的意义和故事,利用DESIGN THINKING的方法去改善生活。其实,在设计领域当中,DATA并不是一个新的题目,只不过现时太易获得工具,成为流行项目。学院的第一份功课往往都是关于USER DESIGN / USER EXPERIENCE,学习研究使用者的行为。大家来到deTour,记得放轻松,共同参与,有可能影响未来。

 

X    :    我个人非常期待VANISSA LAW的LANGUAGE DISAPPERAING,我好奇会如何呈现。

S    :    (众人笑嘻嘻) 这个嘛,与另外三位有点不同。通常我们先想好议题或者范围,然后找相应的设计师。而这个嘛,我们当初单纯认为一个设计FESTIVAL怎么可以没有声音呢?回顾以往展览,声音经常被人忽视,仅被配为背景音乐。VANISSA一句“声音能使展览参与者的体验更加完整。”让我脑洞大开,于是邀请这位声音设计师参与。经过多番商讨,选择用语言系统作为研究和思考对象,最后展出设计亦加入声音的元素。

 

X    :    SELECTED ENTRIES都不乏镁光灯。

S    :    其实当初都有点挑战,害怕题目定得太深……意想不到的是,从中我们发掘了从未想过和有趣的议题,包括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与清洁工的关系、关于GENDER的题目等等。今次展览一共四个FEATURE EXHIBITIONS、西班牙的朋友为我们带来有关时间的设计,十几位SELECTED ENTRIES,设计共同,缺一不可,如果缺少任何一部份,或者偏向任何一方,都会变得可惜。还有,正如刚刚KAY提过,想打破那些既有概念,譬如食物一定要摆食物展和科学馆,声音一定要到表演场所。所以,今年的deTour,或者我们是贪心,想必都会几灿烂。

 

W    :    今年的参展,也是从自身出发,包括语言和时间,再延伸到其他个体,如GENDER,再去到如何建造环境。 

 

K    :    而不论我们邀请的还是公开招募的,他们对各自领域都有非常深刻的了解,设计都具备份量和深度。另外,同一议题以不同出发点切入,激发各种声音想法,这似乎亦呼应设计共同的主题。

 

S    :    讲到想法,很多时候,一般人认为创作人有一个特定的看法,一个结论,然后分享给观众。参与式设计正正鼓励设计师以提问方式,与大众互动,发掘可能性,大众的回馈甚至能够让研究者获得新想法,实在让人期待。

 

W    :    这是近年流行概念“共学”,设计师带领公众思考,而公众是回应设计师的问题。

 

K    :    CO-LEARNING,不仅从设计师单方面分享知识,更在公众的回应中学习,平等交流。

 

X    :    作为设计师与大众共学,过程中有遇到什么困难?

W    :    要拿捏何时去主导,设计师是负责提供思考的ROADMAP,有时候大众的行为会主导设计,不过整理这些资料还得依靠设计师。

 

K    :    其实这不是什么新的议题,设计过程一向都要进行研究,STUDY USER是设计思维举足轻重的第一步。我相信担起DEISGN THINKING的提倡工作,或者能够修补社会的断层和分歧。

 

S    :    在资讯未如现时流通的时代,产品设计往往为一个特定的人群而诞生。现今资讯发达,每个人参与度很高,分工尤其仔细,旧时的设计概念真的可行吗?

 

X    :    这也是deTour 2022 想表达的讯息。

W    :    设计不应该以设计师的想法去设计,应该要包含不同人的思维。设计应该以人为本,备有共学的精神。

 

X    :    你们最期待的deTour画面?

W    :    很多人参与。

 

S : 人山人海吧,别忘记线上线下也可以参与,特别设有ONLINE VIRTUAL FESTIVAL,让未能亲身出席的人士都可以上网参观整个deTour展览。除展出设计,还有工作坊、DIALOGUE、电影分享,希望大家有好的体验,发现DESIGN是一回事,也不是一回事。

 

K : 我期待的画面是大家乐意分享这次展览的正面体验给身边的人。

 

访问策展单位的当日,正午的阳光全面照进这座旧宿舍建筑物,展览装置还未进场,访谈发生位于PMQ B座五楼的饮食意念图书馆TASTE LIBRARY。正如KAY所说,四位CURATORS同样是产品设计出身,研究的领域和对象却又截然不同,好在他们于策划过程积极探索发掘,STICKYLINE的MIC LEONG与SOILWORM LAI表示密集式沟通和“上课”促使今次合作的顺利。deTour 2022一如往年设展于PMQ,为期十七天,一共有四个CURATORS’ CHOICE,与来自西班牙的DOMESTIC DATA STREAMERS合作一系列以时间为主轴的设计、接近二十个公开招募的作品,还有一连串DESIGN DIALOGUES、工作坊和电影分享,而且每个作品涉猎由自身个体到特定团体到整个社会环境到保育地球的议题,可见策展团队的野心和包容力。要解释众多复杂丰富的议题和看似抽象的设计概念,利志荣先生总能够一锤定音,或者幽一个默,笑声此起彼落,大家又频频点头。四位你一句我一句直抒己见,在多重观点交会下,为编辑的问题添上新定义,为整个访问带来新方向。坐在对面的我却从未觉得自己是局外人,好似上了一堂关于设计的课。大家在互相的问答,集体共享,交流观点当中产制知识,不像是体现了参与式设计的精神吗?

 

 

 

 

PMQ元创方

日期:2022年11月25日 至 2022年12月4日

时间:11:00-20:00

地点:PMQ元创方

https://www.detour.hk/

https://www.instagram.com/detourhk/

 

text > cherry wong photography > kin w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