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I KAWAKUBO / COMME des GARÇONS ART OF THE IN-BETWEEN POSTER

父母是成衣商人,所以從小到大時裝對我來說是一門生意。中學時期,曾經有一段很長的時間喜歡HIP-HOP,鬆跨的牛仔褲和CAP帽的時裝是最愛的打扮,再長大一點,做不了潮流尖端,對入流過時卻變得敏感,時裝也成為我消費活動之一。我記得加入《MILK X》的早期,或是在更早的面試時,主編說過這本雜誌的出現不是為了要製造潮流,而是要集中於衣裝本身的故事和設計,培養讀者崇優的心態。這句說話聽起上來感覺有點挑戰性,又很有使命感,我意識到這跟我想像的時裝記者的工作似乎有所出入,卻不完全明白它的意思。要寫出讓讀者崇優的報導,先讓自己學會崇優吧。日本品牌和設計師是我對時裝有另一個看法的開端,其中一人是川久保玲。久仰大名的我以前覺得她的作品很有藝術感,又很有距離感。去年ANDREW BOLTON策劃的川久保玲展覽開幕之際,我只是好奇的在THE MET官網看看,明明在CATWALK REPORT看過這件幾何立體的鐵甲衫,呈現在這張海報上卻為之深刻,便於FIRST FRIDAY IN MAY買了人生第一幅有關時裝設計師的海報。今次有關「日本」的EDITOR’S PICK是這張川久保玲作品的海報。別人因為認識她,而喜歡上她和她的時裝,不,她不確定她做的是時裝,「WHAT I’VE ONLY EVER BEEN INTERESTED IN IS CLOTHES THAT ONE HAS NEVER SEEN BEOFRE……IS THAT CALLED FASHION? I DON’T KNOW THE ANSWER」- 這是川久保小姐在《ART OF THE IN-BETWEEN》的開場白;我因為喜歡了這張海報,才主動深入認識這位日本設計師。以前我和大多數人一樣以缺乏實穿性來營造川久保小姐的距離感,甚至有人以此來否定她創作的時裝,不過這也從來不是她的出發點,重要的是她是自由而不受價值觀或傳統審美觀所影響,比起追隨時尚,她以拼接破洞的解構主義向主流宣戰,將每件單品當作藝術品一樣去設計才是她最想表達的,自然就不受潮流的限制。審美是主觀的,不過她的設計卻帶來啟發,當然工藝和技術又會是另一個故事。時裝可以是一門生意,時裝可以是自我表現的工具,時裝可以有潮流穿搭,但是講到崇優,就是時候把注意力放在衣服上了。從川久保玲,以及很多日本設計師身上,我看見他們在服裝附加嶄新解釋和更多的可能性。


text > cherry wong